06-02
2024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重大威胁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重大威胁
真菌病害是一种由真菌引发的农作物疾病,可以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慕尼黑科技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真菌病害对小麦生产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加。
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真菌的传播和繁殖。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这些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条件。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事件也会增加真菌病害的传播风险。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真菌病害的滋长对其产量和质量构成了巨大威胁。常见的小麦真菌病害包括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这些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凋萎和腐烂,严重时可导致作物死亡。真菌病害不光影响小麦产量,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使其不适合食用。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预计小麦真菌病害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使得真菌更容易在小麦田中扩散和繁殖。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小麦作物的生产周期变长,从而给真菌提供更多的传染时间。
为了应对真菌病害对小麦的危害,农业工作者们正在寻找各种解决方案。除了加强管理、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外,科研工作者还通过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技术,在小麦中引入选择的抗真菌基因,以提高小麦的抗真菌病害能力。
农民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土壤维护来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或通过喷洒抗真菌剂防治真菌病害。此外,定期监测和早期诊断也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真菌病害的传播。
尽管小麦真菌病害的风险正在增加,但农业专家和工作者正努力应对这一危机。通过研究开发更耐病的品质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证小麦的可持续生产和食品安全性。
此外,通过生物酶制剂技术等环保性高新科技来减少碳排放,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
15-11
2023
科研工作者发现参与土壤微生物C-糖苷代谢的糖苷3-氧化酶的机理
科研工作者发现参与土壤微生物C-糖苷代谢的糖苷3-氧化酶的机理
近日,科学家们对C-糖苷的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过程有了新的发现,这一成果对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顽固性C-糖苷的降解过程,以及为制药、农业和食品工业提供新的应用前景具有重大意义。
C-糖苷代表了一大类天然产物,其中葡萄糖的异构碳通过碳-碳键直接连接到苷元部分。这些化合物是由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很大的结构多样性、广泛的天然分布和显着的生物活性。其中,葛根苷(黄豆苷元8-C-β-D-葡萄糖苷)等几种C-糖苷类药物已成为临床药物的前体,并且生物技术策略已经优化,可通过异源表达系统大规模生产植物C-糖苷。
然而,C-糖苷的化学和酶处理的稳定性极高,因此,其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过去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将C-糖苷生物转化为具有有益健康影响的糖苷元的肠道微生物群。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C-C键断裂反应的过程。与其他糖苷相比,C-糖苷对化学和酶处理的稳定性要高得多。正因为如此,C-糖苷不会被糖苷水解酶(即所谓的糖苷酶)去糖基化。相反,它们的微生物分解代谢途径包括催化氧化步骤的酶,然后是C-C键断裂。
来自土壤细菌的G3Ox,例如Microbacterium sp. 5-2b CarA、Arthrobacter globiformis NBRC12137 AgCarA和Microbacterium trichothecenolyticum NBRC15077 MtCarA不表现出可检测的葡萄糖活性,而是在C6处氧化C-糖苷,如胭脂酸、芒果苷和C3-糖基化类黄酮,以及O-糖苷,但速率显着降低,形成相应的3-酮糖苷。在来自犬链霉菌的细菌ScP2Ox中观察到类似的底物偏好,与单糖相比,其对C-糖苷葛根素氧化的酶活性高100至1000倍。
这一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氧化糖部分C3的C-糖苷-3-氧化酶的初始氧化步骤是由肠道微生物中的NAD(H)厌氧氧化还原酶催化的。后一种酶与吡喃糖氧化酶(POx,吡喃糖:氧60-氧化还原酶;EC 2.1.1.3)来自葡萄糖-甲醇-胆碱(GMC)酶超家族。来自POx家族的FAD依赖性G3Oxs是在C2位置氧化葡萄糖的酶的祖先,即吡喃糖2-氧化酶(P2Oxs)。真菌P2Oxs很可能是通过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获得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和特化,以氧化木质纤维素衍生的糖,如d-葡萄糖、d-木糖或D-半乳糖。真菌P2Ox分泌到细胞外空间,参与木材腐烂和回收。它们是研究最广泛的POx,特别是来自Tramete multicolor、Peniophora sp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它们包括一个高度保守的黄素结合结构域和一个底物结合结构域,该结构域具有FAD共价结合的Rossman样折叠。P2Ox是同源四聚体,对活性位点的访问受到四个通道的限制,这些通道将底物从酶表面路由到活性位点腔。细菌G3Ox、MtCarA和ScP2Ox的结构表征揭示了这些酶的一些结构和功能方面。然而,仍然存在许多基本问题,特别是不同底物特异性背后的机制。
这一新研究主要关注了C-糖苷在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过程。然而,自然界中仍有许多关于这一过程的未解之谜。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一过程中的详细机制,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代谢途径、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此外,对于这些关键分解代谢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进化和特化过程仍需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顽固性C-糖苷的降解过程,并可能为制药、农业和食品工业提供新的应用前景。

+
03-11
2023
诺丁汉大学科研团队揭示植物根部调节养分与水分吸收新机制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的过程中,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一种可以调节植物根部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吸收的蛋白质。这一突破有可能帮助我们开发出需要更少水和化肥的耐气候作物。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已于今日正式发表在《科学直接》杂志上。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植物根部木质素屏障的新成分,并发现了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特定分离蛋白(DPs)。

植物的根部是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核心部位,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内皮组织层的控制。内皮组织层包含有一道由木质素制成的屏障,这种木质素与木材中的材料相同,是一种不透水的物质。它通过在细胞之间形成紧密的密封,阻止了溶质和水的自由移动,从而保证了根部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内皮细胞。

然而,这项最新的研究揭示了木质素屏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通过与位于根内胚层中的分离蛋白(DPs)协同作用,指导和组织木质素在内胚层中的正确沉积。这种机制使得植物能够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并保持水分平衡。

诺丁汉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Gabriel Castrillo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他表示:“随着今年世界部分地区达到创纪录的气温和不稳定的降雨,了解植物的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证明它们以确保未来的粮食供应。这项研究显示了植物根系如何通过木质素的沉积来调节它们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木质素是由DPs调节的。没有这些蛋白质,就无法完成适当的根部密封,植物中的营养平衡也会受到损害。”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植物的根部吸收机制,也揭示了木质素和DPs在调节根部养分和水分吸收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机制,也为耐气候作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章:Yi-Qun Gao, Jin-Quan Huang, Guilhem Reyt, Tao Song, Ashley Love, David Tiemessen, Pei-Ying Xue, Wen-Kai Wu, Michael W. George, Xiao-Ya Chen, Dai-Yin Chao, Gabriel Castrillo, David E. Salt. A dirigent protein complex directs lignin polymeriza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root diffusion barrier. Science, 2023; 382 (6669): 464 DOI: 10.1126/science.adi5032


+
02-11
2023
二氧化碳转化能源技术突破

全球科学家正在不断探索从空气或发电厂废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新途径,希望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物质。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创了一种创新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盐,这是一种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稳定燃料。

在过去,许多转化过程都存在碳效率低的问题,或者产生的燃料难以处理、有毒或易燃。然而,此次的新方法突破了这些限制,实现了超过90%的转化率,并且能通过电化学方式将液态钾或甲酸钠直接转化为燃料。


该团队在新工艺中采用了一种巧妙的两步法。首先,他们使用碱性溶液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浓缩为液态金属碳酸氢盐溶液。接着,利用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这种碳酸氢盐被成功转化为固体甲酸盐晶体。实验证明,这种新方法的碳效率超过96%。

重要的是,这种新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扩展性。生产的甲酸盐粉末可以在普通钢罐中稳定储存数年甚至数十年。相比之下,即使是最实用的储氢罐也只能维持每天约1%的气体不泄漏。甲醇虽然也被探索作为二氧化碳的转化燃料,但它是有毒物质,不易于储存和使用。而甲酸盐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物质。

此外,整个过程可以在环境温度和相对较低的压力(大约五倍大气压)下完成,而且研究人员通过精心设计膜材料及其配置,实现了化学平衡和稳态转换的pH平衡。因此,该系统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高效运行。在测试中,该系统运行了200多个小时,输出没有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甲酸盐燃料有可能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应用,从家庭到大规模工业用途或电网规模的存储系统。对于家庭应用,一个大约冰箱大小的电解槽装置可以捕获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甲酸盐,然后储存在地下或屋顶的储罐中。当需要电力和热量时,可将粉末状固体与水混合送入燃料电池进行发电。

这项工作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并非难事。随着科研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新型燃料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参考资料:

  1. Zhen Zhang, Dawei Xi, Zhichu Ren, Ju Li. A carbon-efficient bicarbonate electrolyzer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3; 101662 DOI: 10.1016/j.xcrp.2023.101662


+
28-07
2023
研究发现一种生物酶是掌控土壤碳储存的开关
宋宵因从吃到用了解酶——研究发现一种生物酶是掌控土壤碳储存的开关
你是否想过,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竟然会对我们脚下的土壤质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将带你一起探索一种关键的微生物酶,它是如何精确地控制土壤中的碳储存的。
研究人员发现,氮控制酶是一种关键的微生物酶,它对土壤碳储存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酶通过调节土壤中氮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微生物对碳的吸收和储存。
具体来说,氮控制酶通过调节氮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当氮控制酶的水平提高时,微生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会降低,导致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微生物对碳的消耗。
另一方面,当氮控制酶的水平降低时,微生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会提高,微生物生长旺盛,从而增加了微生物对碳的消耗。
这种精确的调控机制使得氮控制酶在土壤碳储存的维持和变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土地保护和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潜在的工具。
在微生物世界中,氮控制酶以其独特的方式调控着土壤中的碳储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调节氮控制酶的水平来控制土壤中的碳储存。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酶的特性,研发出新的农业技术,通过精确地调节土壤中的氮水平,来提高土壤的碳储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深入理解氮控制酶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富饶的土地。
参考文献:Ji Chen , Yiqi Luo , A keystone microbial enzyme for nitrogen control of soil carbon storage
+
27-07
2023
酶法回收塑料:塑料再利用的未来
宋宵因从吃到用了解酶——酶法回收塑料:塑料再利用的未来

国外一项发现,一种突变酶,可能会极大地改变我们处理塑料瓶的方式。科学网站的一篇报道指出,叶枝堆肥角质酶(LLC)的突变酶是向完全回收和再利用塑料瓶迈出的重要一步。

叶枝堆肥角质酶(LLC)是一种能够切断PET的两个组成部分: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乙二醇之间的键的酶。然而,LLC在破坏许多植物叶片上的蜡状保护涂层的同时,只会慢慢地破坏PET键,需要在65°C(PET开始软化的的温度)下工作几天后才会分解,这使得酶更容易摆动到聚合物中,到达它想要断开的连接。

为了重新设计LLC,科研工作者首先分析了该酶的晶体结构,确定了该酶与PET的对苯二甲酸酯和乙二醇基团之间的化学连接体结合位点的关键氨基酸,并还寻找使这种酶在更高温度下工作的方法。经过不断的生物诱变筛选,他们分离出一种突变酶,它在PET键断裂方面的效率是天然LLC的10000倍。最重要的是,这种突变酶在72°C(接近PET熔融的温度)下也不会失活。

通过这项研究,科研工作者成功地改进了LLC酶的特性,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分解PET塑料。这一发现有望推动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塑料替代品提供新的可能性。,这种新型的突变酶,能够高效地分解塑料瓶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将使塑料瓶的回收和再利用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这种转化过程,对于我们目前处理塑料垃圾的方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的。

当前,我们的废物处理系统在处理塑料垃圾时,通常采用填埋或焚烧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可能对环境和空气造成严重破坏。而这种突变酶的出现,可能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使塑料垃圾得到更有效的处理。改造LLC酶的成功,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我们可以通过生物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我们可以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同时也能保护我们的环境。
这种改造LLC酶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工具,以解决我们面临的的环境问题。虽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这种酶在商业应用中的可行性,但已经看到了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让我们期待这种技术能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我们的环境和地球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Robert F. Service,‘A huge step forward.' Mutant enzyme could vastly improve recycling of plastic bottles
+
23-07
2023
宋宵因从吃到用了解酶——研究发现了古细菌产乙烯和甲烷的关键类酶系统
宋宵因从吃到用了解酶——研究发现了古细菌产乙烯和甲烷的关键类酶系统
众所周知,古细菌是产沼气的主要菌种,过去人们不清楚古细菌合成乙烯和甲烷是通过什么系统实现的。近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角色——一种名为类氮酶的酶类系统。
这一途径存在于许多物种中,它使用一种不同于已知固氮酶和固氮样还原酶的类氮还原酶,具体作用是破坏C-S键,以减少普遍存在的和可感知的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如二甲基硫化物和(2—甲基硫)乙醇。释放出的甲硫醇作为直接的蛋氨酸的前兆,乙烯或甲烷释放到环境中。
甲硫氨酸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至关重要,是蛋白质合成的基础。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甲烷则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在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我们只知道这些化合物是在生物体内由酶催化形成的,但具体的催化机制一直不清楚。这项研究通过实验证据,证明了类氮酶系统能够催化这些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类氮酶系统是一种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氮化合物的高效酶类。在这个过程中,类氮酶系统中的铁蛋白能够选择性地结合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氮化合物。这个过程所需的能量非常少,远低于通过化学方法转化氮气的能量需求。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到了类氮酶系统中的关键元件。通过突变实验,他们发现这些关键元件的突变会显著降低类氮酶系统的催化效率。这为进一步优化类氮酶系统的催化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个发现也为化学工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类酶系统。通过类氮酶系统,我们可以高效地生产出甲硫氨酸、乙烯和甲烷,这在人工合成有机物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该类氮酶系统能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应用,将会给生物天然气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类氮酶系统在生物合成甲硫氨酸、乙烯和甲烷中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解氮元素代谢的方式。同时,也为未来的化学工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看到类氮酶系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文献:
[1] Smith, Dayna R., et al. "A nitrogenase-like enzyme system catalyzes methionine, ethylene, and methane biogenesis." Science, vol. 369, no. 6500, 2020, pp. 1094-1098.
+
查看更多项目 ➤
已经加载所有内容